最近一年多来,我们在做投资中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那就是市场普遍担心外需不景气对于国内企业盈利造成的不良影响。当上市公司陆续披露完中报之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个现象:一方面,上市公司整体盈利情况比较一般;另一方面,具体到我们所跟踪的公司情况,会发现中国实际上有很多经营能力非常强的公司,它们在今年上半年的经营状况显著优于整体经济的运行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整体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依然保持了较高的收入增长,特别是一些短期需求受外部冲击的行业,它们依然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收入;二是在盈利能力层面,一部分企业的产品价格和成本受到了来自外围市场非常负面的影响,但这些公司积极地改善内部管理,在经历了2017年以来各种复杂的市场情况之后,内部调整能力反而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盈利能力也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优势。这是最近这一年多来我们感受最深的部分。
从市场整体流动性来看,过去那种稳定预期的高收益产品已日渐稀少,相应地,标准化市场中的流动性愈加充沛,这也支撑了权益市场逐渐向好的表现。
当然,在今年下半年流动性特别充沛的市场环境中,不论是盈利还是资金对于主题的追逐都表现得非常集中,反而是对于估值的考虑相对较少。特别是7月份以来,二级市场的投资热点主要集中于短期盈利高增长和一部分主题方向上,而以估值作为主要考虑因素的投资理念,在短期内的表现却相对较弱。但是从长期角度来看,估值因素仍然是我们投资决策最为重要的依据。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对未来市场的整体判断是乐观的,我们长期看好汽车智能化零部件、新能源、高端消费及医药领域。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当前,不论是经济层面还是政策层面,我们都能看到这个产业向着自动化方向转型的明确趋势,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在智能汽车产业链中的竞争力也大幅提升,在核心盈利点、零部件工艺环节都占据了较好的位置,加之需求的稳步上升,这些公司目前均拥有极强的盈利能力和产能扩张计划。如果说过去(如2017年)的产能扩张还是建立在需求和盈利短期改善的基础之上,那么放在2019年以及更长的未来来看,这个产业在经历了长期的竞争淘汰之后,竞争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企业盈利和业务规模都更为确定,且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经历了一轮惨烈的竞争之后,这些企业也已建立起非常好的竞争壁垒,对其盈利能力形成了很好的保护。
再如消费领域,我们比较看好食品饮料等大众消费品公司,其业绩基本保持稳定,收入增速和盈利能力相对稳健,部分公司受原材料成本上涨毛利率上存在短期压力,但它们在渠道端的竞争优势仍在不断强化。消费领域中,略低于预期的是零售企业,2017-2018年这类企业不论是财务状况还是二级市场表现都比较好,主要原因是传统互联网电商的发展陷入了短期瓶颈,而今年上半年以来,随着很多互联网巨头对于流量吸引力更强的业务模式的出现,它们的业务和收入增长再度提高,传统零售业的业务环境仍面临较大压力。
|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 |